大唐天拓六年,公元768年,
自李彌登基六年以來,再無大型對外戰爭,
整個大唐的民生自李瑁在位的大治元年算起,已有十七個年頭,
這也是大唐自開國以來最為穩定繁榮的十七年,
自大治元年開始算起,安祿山的禍亂結束,除了西征河中之戰,大唐的武備已經多年未有大的動作,
封常清作為兵部尚書,被底下將士罵成了狗血淋頭的「封姨娘」,極盡羞辱之能事!
而相對於軍方的狂熱和猶如火山噴發前壓抑的咒罵之外,民間確實對於這種場景頗為幸福,
國泰民安歷來是百姓之渴望,隻不過之前太過遙遠,連想都是一種奢望罷了!
大唐現在陷入了一個奇怪的現象,歷朝歷代,中原王朝周邊,不管如何,都會有相對應的異族外患,
也不一定非得是異族強大到什麼檔次,純粹是社會結構和生產模式的原因,北方的草原異族抵抗天災的能力較弱,一遇天災便不得不南下侵略中原尋求活路,
可是在李彌掌權的這十六年裡,鹹少有北方異族染指中原,了不起就是一些零星的小型部落南下打草穀,草原一帶根本沒有任何一處像樣的整合出的強有力政權,
歸根到底是兩方麵的原因,這要歸功於當年李彌和高仙芝主政安西時製定的基本戰爭規則,
一是當初幾次大戰,安西軍三線作戰,一舉打掉了回紇,突騎施,葛邏祿的聯軍,更是在之後的幾次征討中,葛邏祿部族被夷為平地,其部族騎兵編入安西騎軍,婦女兒童被全部移民安西,與當地漢人結合,
當初每家漢人都分配到了一到兩個葛邏祿女子,一時間,漢人農戶都要納妾,搞出了不少事端,讓漢人當家主婦對此恨之入骨!
沒辦法,實際上在封建社會雖然納妾本就合法,但那是貴族和士大夫的特權,由於他們才有能力和財力養活多名女子,所以幾乎就是默認的納妾是特權階層的權利,
然而李彌這麼一搞,安西北庭之地的漢人農戶匠戶都被強製納妾,搞得烏煙瘴氣,最起碼在農戶們的老妻眼中就是烏煙瘴氣,
不過這些婦道人家說說罵罵也無關緊要,老農們卻嘿嘿一笑,忍著罵聲去拱異族婆姨了!
第二個原因,也就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,便是幾次大戰,安西軍都是采取的「流血策略」,
從高仙芝到李彌,從怛羅斯之戰,到河中之戰,
安西軍歷來都是將異族士卒強行征調,再從當地的小國和草原部落搜刮一應軍糧供給,
很多時候,唐軍的搜刮都是竭澤而漁式的掠奪,
牧民的牲畜,不管大小,不管是否待產貼膘,再唐軍眼中都是糧食,
這樣做的後果就是,很多小部落都難以為繼,在戰爭中或者戰爭後的寒冬裡,沒了牛羊的部落,滅亡隻是早晚的事!
不是沒有反抗的,
可在唐軍如狼般飢渴的躍躍欲試下,那些敢於反抗的民族英雄,都早早的做了亡魂,是死的最早的一批!
唐軍對戰功的渴望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,
由於唐軍的軍餉太過豐厚,一人參軍,養活全家簡直不要太輕鬆,
所以很多人將參軍當做了最直接的進階社會階層的途徑,可是這條途徑不是誰都能進的!
由於河中之戰後,唐軍暫時在周兵沒了敵手,朝廷募兵規模相應的減少很多,想參軍已經不是簡單的報個名就能進的,沒點沒路,不會打點幾乎沒戲!
大唐已經全麵摒棄了府兵製,改為了募兵製,這是第一次在朝廷層麵公開表明募兵製登上舞台,之前的形式畢竟沒有真正的官府發文,
而政事堂和兵部也有預案,在國家存亡之際,朝廷有權回復府兵製或者義務兵製,誰也不敢保證大唐會一直強大下去,總歸有備無患!
大唐改組之後的募兵製在軍餉上采取了新穎的措施,
唐軍入伍參軍之後,軍餉分為兩部分,其中三成當場發放於士卒,剩餘七成有兵部轉當地縣治,直接發放到家屬,隻要入伍,便開始計算軍齡,每月初五之前必須發放到位!
如此一來,一人當兵全家不餓真正的落到實處,這還是基本軍餉,不包括戰功斬獲!
大唐周邊最後一處隱患便是吐蕃了,在安定了這麼多年之後,李彌終於有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,
何偉在大治七年便卸任戶部官職,之後便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哪了,甚至李彌的登基封賞都沒有他的名字,
但是在這一年,何偉的名字將在大唐流傳,
何偉當初在主持了滅佛之後,將中原的佛教掃盪一塊,他奉李彌之命,帶領剩餘的中原佛教門徒遠上高原,在吐蕃於密宗佛教展開了一場血腥的宗教廝殺!
之前還是敵人的佛門和何偉,在吐蕃卻成了戰友,他們一同對抗當地的密宗,
宗教戰爭不必世俗戰爭來的溫柔,為了信仰,甚至會更加血腥!
在大治七年至天拓六年這十年間,宗教戰爭將高原打的一片混亂,本就在河湟之戰被打掉主力的吐蕃,又陷入了長久的宗教戰爭,
更是由於密宗顯宗爭奪信徒無所不用其極,密宗慣用的手法就是焚燒糧食祭祀佛祖,燒的越多越心誠,
而何偉一見頓時樂開了花,於是中原顯宗更是有樣學樣,一時間高原之上燒糧祭天成了必備節目,
在何偉肆虐吐蕃的十年間,吐蕃國力一落千丈,終於在天拓六年,隴右節度使梁宰,澤潞節度使路恭謙的兩麵夾擊之下,耗時一年有餘拿下吐蕃,
吐蕃贊普自焚於布達拉宮,標誌著青藏高原正式納入大唐版圖,
來瑱被任命為嶺南五府經略使,代替了裴敦復的長久嶺南土皇帝的僵局,裴氏家族不服,暗中作亂,被山南道節度使王縉率軍鎮壓,裴氏自此除名,
王縉因功被升為安南都護府大都護,率十二萬山南軍,嶺南軍,劍南軍南下東南亞,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征討東南亞半島的戰爭,史稱「三南南下」!
王縉就是王維的弟弟,這還是後來閒聊之中李彌才得知的,李彌當時隻是在政事堂提名後簽字蓋璽的,並未對王縉有所深入了解!
李彌的威望足夠,他的身份幾乎和開國皇帝差不多,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他在有意放權,
隻要政事堂通過的提案不是太過離譜,他基本不會駁斥!
在這一年,大唐基本上完成了東亞方向的一統,李彌的武功達到頂峰,
同時,扶桑倭國皇室徹底被架為傀儡,倭國皇族移居長安,扶桑四島成了大唐的遠洋橋頭堡,肆虐在扶桑的石見軍成了扶桑一大禍害,
在朝廷的縱容之下對扶桑常年累月的壓榨和殘害,扶桑倭人反抗不斷,但在石見軍的麵前,那些所謂的起義軍就是個笑話!
大唐的疆域已經徹底的囊括了自己穿越來的那個時代的想象巔峰,秋葉海棠的版圖不是極限,就算不包括河中四百萬平方公裡,也已經超過了秋葉海棠的國土麵積,
現在的大唐,已經是北起貝加爾湖,南至東南亞半島,
東起扶桑四島,西至阿富汗斯坦昆都士的龐大帝國,
國土麵積一千七百萬平方公裡,安西學院的地圖係學員,其更新地圖的速度甚至跟不上大唐軍方開疆拓土的速度,一度被世人罵作安西學院最廢物的一個係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