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裴佑璽於黑山郡前線穩步施壓的同時,蕭鼎率領的八萬大周精銳,以及溫慕陽派出的向導和部分鳳翎軍精銳,早已悄無聲息地繞過了黑山主脈,如同幽靈般插入了叛軍勢力範圍的腹地。
他們的行動極其隱秘,晝伏夜出,避開大道,專走山間小徑和荒漠地帶。有著熟悉地形的向導帶領,加之暗影司提供的情報支持,他們成功地躲過了叛軍的耳目。
蕭鼎的目標非常明確:一是切斷叛軍主力的糧草補給線;二是招撫或攻占那些位於叛軍後方、態度搖擺的郡縣。
他們首先突襲了叛軍重要的糧草中轉站——位於黑山郡後方的「駝鈴鎮」。守衛這裡的叛軍根本沒想到會有敵軍從背後殺來,猝不及防,很快便被殲滅。堆積如山的糧草被蕭鼎下令一把火燒了個精光,沖天的火光和濃煙,幾十裡外都清晰可見。
糧草被焚的消息傳到黑山前線,叛軍軍心大震!糧食是軍隊的命脈,命脈被斷,這仗還怎麼打?
緊接著,蕭鼎分兵數路,拿著蕭玄策的詔書和溫令容的信物,前往那些尚未明確表態,或被叛軍脅迫的郡縣。恩威並施,陳說利害。
麵對朝廷正規軍和大昭強援的威懾,以及前線不利的消息,這些郡縣的郡守和首領們,本就在觀望,此刻見大勢已去,紛紛選擇了倒戈,斬殺叛軍派駐的監軍,宣布重新效忠朝廷。
一時間,叛軍後方烽煙四起,多個郡縣易幟。黑山郡叛軍主力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恐慌之中。
前線士氣低落,後方根基動搖,糧草斷絕……黑山叛軍聯營內,已然是人心惶惶,絕望的氣氛彌漫。
首領們再次聚在一起,爭吵不休。格根等人主張投降,薩仁高娃還想依靠黑山天險負隅頑抗,而最強的哈爾巴拉則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和焦躁之中。
就在這時,裴佑璽認為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!
他下令,全軍飽餐戰飯,子夜時分,對黑山叛軍發起總攻!
是夜,月黑風高。
子時一到,無數支裹著油布的火箭,如同流星火雨般,從大昭軍營中騰空而起,劃破漆黑的夜空,射向叛軍的營寨!
與此同時,沉寂了數日的流火炮再次發出震天的怒吼!這一次,不再是示威,而是真正的毀滅性打擊!炮彈如同冰雹般砸向叛軍重點布防的關隘、營門和指揮所!
轟!轟!轟!轟!
爆炸聲連綿不絕,火光將半邊天空都映成了紅色!叛軍營寨陷入一片火海,士兵們哭爹喊娘,四處奔逃,建製完全被打亂!
「全軍進攻!」裴佑璽劍鋒所指,厲聲下令!
「殺啊!」
養精蓄銳多時的大昭精銳,如同出閘的猛虎,從多個方向,向著陷入混亂和火海的叛軍營寨發起了排山倒海般的總攻!
而幾乎在同一時間,叛軍的後方也響起了震天的喊殺聲!蕭鼎率領的大周軍隊,如同神兵天降,從叛軍背後猛撲過來!
前後夾擊!內外交困!
叛軍徹底崩潰了!
士兵們成建製地放下武器投降,軍官們各自逃命。格根在亂軍中被殺,薩仁高娃見大勢已去,試圖帶領親衛突圍,被蕭鼎親自截住,一場激戰後,被生擒活捉。
唯有哈爾巴拉,帶著少數死忠,退入了黑山最險峻的深處,企圖依托復雜的地形做最後的掙紮。
但裴佑璽和蕭鼎豈會給他機會?大軍將那片區域團圍住,步步緊逼。同時,繼續發動攻心戰術,許諾重賞,號召叛軍士兵擒拿哈爾巴拉。
在絕對的武力優勢和重重圍困下,哈爾巴拉的部下也開始動搖。第三天夜裡,其親衛隊長趁其熟睡,將其斬殺,帶著首級出營投降。
至此,以黑山郡為首的叛軍主力,被徹底殲滅!大周三十六郡中,最頑固、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抗勢力,土崩瓦解!
黑山叛軍的覆滅,如同摧垮了最後一道堤壩,大周境內曾經盤根錯節的藩王勢力隨之土崩瓦解。在蕭玄策、溫令容的鐵腕決心與蕭鼎、裴佑璽的強力軍事支持下,一場深刻而徹底的變革在大周疆域內轟轟烈烈地展開。
曾經權勢熏天的三十六郡藩王、部落首領,或被剿滅,或被削爵,或被勒令遷居龍城,榮養終身。他們的封地被重新劃分,效仿大昭製度,設立郡、縣兩級行政單位,由朝廷直接派遣流官治理。這些郡守、縣令,多從龍城講武堂結業的年輕官員、或在平叛中立下功勞且忠誠可靠的部族子弟中選拔,他們帶來了新的治理理念和對中央的絕對忠誠。
軍隊被徹底收歸中央。各郡隻保留維持地方治安的少量府兵,精銳邊軍皆由兵部直接統轄,將領定期輪換,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。蕭鼎更是將在大昭學到的練兵之法與大周騎兵傳統結合,建立起一支更加職業化、紀律嚴明的新軍。
起初,變革並非一帆風順。一些習慣了部落自治或藩王統治的地區,出現了零星的抵觸和騷亂,舊勢力的殘餘也在暗中窺伺,散布流言。但在朝廷強大的軍事威懾和蕭鼎雷厲風行的鎮壓下,這些波瀾很快便被平息下去。同時,朝廷推行輕徭薄賦、鼓勵農耕、興修水利、開設官學等惠民政策,讓底層百姓切實感受到了中央集權帶來的安定與實惠,民心逐漸歸附。
龍城皇宮內,蕭玄策看著各地呈報上來的、關於新政推行漸入佳境的奏章,臉上露出了久違的輕鬆笑容。他對坐在一旁的溫令容感慨道:「此番若非大昭相助,若非鼎兒成長如此之快,我大周想要革除這百年積弊,不知還要流多少血,耗費多少歲月。」
溫令容為他斟上一杯熱茶,微笑道:「是啊,鼎兒經此歷練,已能獨當一麵。陛下也可安心休養,這萬裡江山,終歸是要交到他們年輕人手中的。」
大周,這隻草原上的雄鷹,在經歷了斷喙拔羽般的痛苦變革後,正以一種更加矯健、更加統一的姿態,準備迎接新的翱翔。
與大周的新政推行幾乎同步,完成了援助使命的裴佑璽,率領大昭得勝之師,踏上了歸國的路程。
此番遠征,不僅幫助盟國平定內亂,更向天下昭示了大昭的強大國力和太子的文韜武略。當太子儀仗抵達京城時,受到的歡迎場麵,遠超他離京之時。
京城內外,萬人空巷。百姓們自發地湧上街頭,簞食壺漿,歡呼雀躍。「太子千歲」的呼聲如山呼海嘯,響徹雲霄。人們看著馬背上那位英姿勃發、氣度沉凝的年輕儲君,眼中充滿了由衷的敬佩與愛戴。他不僅是大昭未來的希望,更是他們心中守護家國、揚威域外的英雄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