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,她設置好夜間聲波程序:上半夜播放促進生長的頻率,下半夜轉為修復再生的旋律,黎明前則留出一段自然的靜默。
在如同天地呼吸般的聲波中,她漸漸入睡。監測儀顯示,她的睡眠聲波與窗外作物的生長頻率漸漸同步,仿佛人與自然在進行著深層次的對話。
第二天清晨,林雨晴比往常早了二十分鍾醒來。昨夜的一場微風讓空氣格外清爽,她決定先去溫室看看。穿上工作服,戴上聲波記錄儀,她輕輕推開溫室的玻璃門。
晨光中的溫室裡,每株植物都沐浴在柔和的聲波中。她注意到一株番茄正在發出輕微而規律的振動。「這是在準備開花?」她打開聲波分析儀,果然檢測到開花前的特征頻率。
在「回音麥」試驗區,她發現有些麥穗正在發出獨特的低頻聲波。「這是在召喚傳粉昆蟲!」她驚喜地記錄下這個現象,「頻率在400-500赫茲之間,正好是蜜蜂最敏感的區間。」
她立即將這個發現分享給團隊:「作物會主動與昆蟲對話——這為生態農業提供了新思路!」
晨會上,大家圍繞這個新發現展開討論。席小然提出:「我們可以優化這種『昆蟲邀請聲波』,減少農藥使用。」小雨補充道:「還可以根據不同作物設計特定的傳粉聲波。」
李老師欣慰地點頭:「晚亭曾經推測植物與昆蟲存在聲波交流,現在你們證實了她的猜想。」
上午的實驗因此調整方向。團隊分為兩組:一組研究作物與昆蟲的聲波對話,另一組開發聲波誘蟲技術。
林雨晴選擇留在實驗室,分析不同作物的「昆蟲語言」。她發現每科植物都有獨特的聲波「方言」,甚至同種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也會使用不同的「詞匯」。
「這就像個復雜的聲波社交網絡。」她激動地對團隊說,「植物在用聲音構建自己的生態圈。」
午餐時間,她特意帶著飯盒來到溫室旁的休息區。坐在母親最喜歡的石凳上,她一邊用餐一邊聆聽自然聲波。這是母親生前教導的「聲波冥想」,說能「聽懂萬物的心跳」。
下午,她受邀參加亞洲聲波農業論壇。來自各國的學者都在關注他們的研究成果。當她展示「植物-昆蟲聲波對話」的研究時,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。
「這些聲波能人工模擬嗎?」「不同地區的昆蟲能聽懂其他地區的植物『方言』嗎?」「這項技術能否用於控製害蟲?」
她耐心解答每個問題,同時認真記錄下同行們的建議。一位日本學者提出:「我們可以建立全球聲波生態數據庫,共享不同生態係統的聲波信息。」
會後,她立即讓小雨聯係相關機構,啟動數據庫建設項目。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好方式,可能就是學會聆聽每個生命的聲音。」她對團隊說。
傍晚,她照例檢查各監測站的數據。突然,她注意到一段異常的聲波信號——頻率很高但持續時間很短,正在多個試驗區同時出現。
「這是……」她調出歷史數據對比,「類似鳥類遷徙的導航聲波!」
她立即啟動監測網絡,果然發現候鳥群正在經過試驗田上空。「播放保護性聲波,幫助鳥類安全通過。」她對值班人員指示道。
一小時後,監測顯示候鳥群安全過境,沒有對作物造成損害。「這就是聲波農業的另一個價值。」李老師感慨地說,「不僅促進生長,更能維護生態平衡。」
晚餐時,她用今天采收的聲波蔬菜做了清淡的料理。品嘗著鮮嫩的菜葉,她突然想到:「作物的風味是否也與它們的聲波環境有關?」
這個新想法讓她飯後立即回到實驗室。分析結果顯示,生長在豐富聲波環境中的作物,確實積累了更豐富的風味物質。「原來美好的聲音能培育出美好的味道。」她在實驗日誌上寫道。
夜間整理母親筆記時,她發現了一頁有趣的內容。母親在1995年8月12日寫道:「今日發現蜜蜂偏愛某些聲波頻率的作物,疑為聲波授粉之前兆,待深究。」
「媽媽,28年後,我可能找到了答案。」她對著筆記輕聲說,眼中閃著淚光。
睡前,她沒有立即設置聲波程序,而是先來到窗邊。夜色中的試驗田靜謐而神秘,隻有偶爾傳來的自然聲響。
她突然領悟,最完美的聲波不在實驗室裡,而就在這片自然的和諧中。於是今夜,她隻設置了最基礎的守護頻率,讓作物自由地聆聽天地之聲。
清晨六點整,林雨晴被窗外試驗田傳來的聲波喚醒。她躺在床上靜靜聽了三分鍾,判斷今天作物們的「情緒」很平穩。起身後第一件事是走到窗邊的「聽風草」前,用手指輕輕觸碰葉片。「早安,小家夥們。」她記錄下今日baseline頻率:「比昨天活躍0.2赫茲。」
洗漱時她注意到浴室換氣扇的噪音頻率異常。「嗡嗡聲比標準值高了5赫茲,」她在日常記錄本上記下,「得讓後勤部來調整一下。」
六點半,她照例先伺候母親的桐木盒子。今天播放的是《晨露協奏曲》片段,盒蓋上的聲波紋路泛起淡淡的銀光。「媽媽,今天要調試新到的聲波發生器。」她邊說邊用軟布仔細擦拭盒蓋。
早餐是聲波培育的小米粥和雞蛋。她一邊吃一邊看昨晚的監測報告,注意到溫室裡的草莓在淩晨三點左右發出了異常高頻。「可能是溫度變化導致的應激反應,」她給小雨發消息,「今天重點監測溫室的溫控係統。」
八點整團隊晨會。席小然匯報新聲波發生器的調試進度:「頻率穩定性比舊型號提升20%,但耗電量增加了15%。」小雨展示地脈聲波數據:「最近一周的振動模式與往年同期有細微差異。」
李老師拄著拐杖慢慢走進來:「晚亭當年就說過,地脈聲波是大地的心跳,要用心去聽。」
林雨晴分配任務:「小然繼續調試新設備,小雨帶人去檢查3號試驗區的灌溉係統。我去看看那些發出異常頻率的草莓。」
實驗室裡,她戴著耳機仔細聆聽草莓植株的聲波。「確實有點緊張,」她對助理說,「把光照強度降低10%,增加一些微風頻率。」
十點左右,她接到農場主的電話:「林老師,新播的種子出苗不整齊,您能來看看嗎?」她立即帶上檢測設備出門。
在農場,她蹲在田埂上用手感受土壤濕度:「聲波灌溉係統可能出水不均勻。」她用探測器檢查地下管道,「果然,東邊的噴頭頻率設置錯了。」
午休時她坐在老槐樹下吃便當。今天特意帶了聲波培育的番茄,吃起來特別多汁。「這個品種的糖度又提高了,」她滿意地記錄,「看來新的聲波配方有效。」
下午她調試新到的聲波發生器。這些精密儀器需要仔細校準,她花了整整三個小時才完成全部調試。「頻率偏差不能超過0.1赫茲,」她對助理強調,「否則會影響實驗結果。」
四點左右突然下起雨。她急忙跑到試驗田檢查防雨設施:「這些嬌貴的品種最怕急雨。」她給幾個重點試驗區加裝了防雨罩。
回工作室的路上遇到幾個附近的孩子:「林老師,我們的科學作業想研究植物聲音,能教我們嗎?」她笑著答應:「周六上午來工作室,我教你們用簡單設備錄音。」
傍晚她檢查各監測站數據時,發現一段異常的地脈振動。「這個頻率……」她皺眉調出歷史記錄,「類似去年地震前的征兆。」她立即通知相關單位加強監測。
晚餐是簡單的麵條,用聲波培育的青菜做配菜。她邊吃邊回復郵件,有個國外研究所詢問聲波育種的技術細節。
七點半她照例整理母親的筆記。今天發現一頁聲波譜圖,旁邊有母親娟秀的批注:「此頻率可使蘭花提前三日開花。」她決定明天試試這個配方。
八點她給研究生上網課,講解聲波農業基礎。有個學生問:「聲波會不會對植物造成壓力?」她耐心解答:「就像音樂對人,要選擇合適的曲目和音量。」
課後來到母親的紀念園。今晚月色很好,她錄了一段蟋蟀的鳴叫:「媽媽,這是今年秋天的第一聲蟋蟀叫。」
睡前她設置夜間聲波程序。今天嘗試母親筆記裡那個讓蘭花早開的頻率,但把強度降低了一半:「還是保守點好。」
躺在床上看會兒聲波理論的書,眼皮開始打架。關燈前最後檢查一次監測儀,所有數據都在正常範圍內。
她打了個哈欠,翻身入睡。明天還要早起去農場看那些出苗不齊的種子呢。
。她躺在床上靜靜聽了三分鍾,判斷今天作物們的「情緒」很平穩。起身後第一件事是走到窗邊的「聽風草」前,用手指輕輕觸碰葉片。「早安,小家夥們。」她記錄下今日baseline頻率:「比昨天活躍0.2赫茲。」
洗漱時她注意到浴室換氣扇的噪音頻率異常。「嗡嗡聲比標準值高了5赫茲,」她在日常記錄本上記下,「得讓後勤部來調整一下。」
六點半,她照例先伺候母親的桐木盒子。今天播放的是《晨露協奏曲》片段,盒蓋上的聲波紋路泛起淡淡的銀光。「媽媽,今天要調試新到的聲波發生器。」她邊說邊用軟布仔細擦拭盒蓋。
早餐是聲波培育的小米粥和雞蛋。她一邊吃一邊看昨晚的監測報告,注意到溫室裡的草莓在淩晨三點左右發出了異常高頻。「可能是溫度變化導致的應激反應,」她給小雨發消息,「今天重點監測溫室的溫控係統。」
八點整團隊晨會。席小然匯報新聲波發生器的調試進度:「頻率穩定性比舊型號提升20%,但耗電量增加了15%。」小雨展示地脈聲波數據:「最近一周的振動模式與往年同期有細微差異。」
李老師拄著拐杖慢慢走進來:「晚亭當年就說過,地脈聲波是大地的心跳,要用心去聽。」





